【办学历史】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美丽的羲皇故里、龙城天水。1973年,伴随国家三线建设战略需要应运而生。前身是甘肃省机械技工学校、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和甘肃机械电子职工大学。2009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整合资源设立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甘肃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甘肃省文明校园。
【机构设置】学校下设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控制学院、车辆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教学部、体育工作部、工业中心、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14个教学教辅单位。建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3D打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先进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模具行业技术中心、天水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省市级重要科创平台。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923.24亩,建筑面积24.3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纸质图书86.58万册。建有各类校内实习实训场所8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6个。其中,包括全国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教育部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汽车实训基地等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牵头组建了全国半导体显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天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成华天、锻压、奥迪等现代产业学院,成立甘肃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甘肃机电职教集团等3个省级职教集团。学校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革新。学校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甘肃省智慧教育标杆校”。
【人才培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051人。在五十余载的办学历程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岗课训证”综合育人机制,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了7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五年,师生在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329项,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等媒体深度报道。学校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09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50人,高级职称教师154人,“双师型”教师268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43人。现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3个,省职业教育名师(班主任)工作室6个、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3个,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匠1人、省技术能手11人。获近两届省园丁奖4人、省五一劳动奖2人。
【学科专业】学校坚持走优化路、打特色牌、举地方旗的原则,持续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设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6大专业群,开设36个高职专业,形成了契合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区域优势产业、专业协调发展的特色专业体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为甘肃省高水平高专业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
【教学成果】学校获近两届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4部、“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2部,甘肃省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2门、甘肃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13门、甘肃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微课195门,获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26项。学校荣获“甘肃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
【科研与社会服务】学校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强科技”行动部署,持续释放教职工科研创新活力。近五年,立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市厅级科研项目92项,横向技术服务项目62项。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65篇,申请国家专利231项。坚持面向区域重点领域开展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策应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封测等产业需求推动科研服务与社会培训,近五年联合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70余项,面向社会开展专项培训近10万人次,积极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
【办学定位】学校坚持“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服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定位,大力弘扬三线精神和工匠精神,持续建强以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的特色专业体系,积极投身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走好内涵发展、特色立校之路,加快构建与培育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工匠”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和服务制造强国建设贡献职教力量。
(数据截止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