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学校。
学校始于1906年丽江府中学堂师范简易科,1913年改设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42年创办国立丽江师范学校,1956年创建丽江师范学校,1968年更名丽江地区师范学校,1995年再更名为丽江民族师范学校;1978年开设丽江师专班,1984年在丽江师专班基础上建立丽江教育学院;2001年丽江教育学院与丽江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丽江教育学院;2006年丽江教育学院改制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4年升格为丽江师范学院。历经118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百年师范教育传统深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示范显著、服务滇西北发展卓有成效”的办学特色,为滇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滇西北教师的摇篮”。
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12个学院,其中教学实体型学院10个。现有全日制在校专科生8838人。建有附属幼儿园2所、附属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1所、附属高中2所,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4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0个。
坚持“人才强校”,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现有专任教师总数499人。其中,本校专任教师398 人,兼任教师101人,生师比为17.66:1。本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43人,占本 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1.06%;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66人,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1.71%;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34 人。“双师型”教师180人,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5.23%。現有云岭学者1 人、 全国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有 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 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 贴人员1 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 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 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名、云南省师德标兵2 人、云南省优秀教师 2 人、云南省优秀辅导员6 人次、 云南省最受学生敬佩辅导员3人、云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人、云南省高校十佳易班辅导员1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3个。
坚持“教学立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开设有5个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合作开办本科专业1个。强化“OBE”教育理念,培养“双证双能型”人才。201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6年学校通过“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评估”。2018年以来建设省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8项,荣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3项)。2021年,承办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第九次理事会暨联盟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高峰论坛。2018年以来,学生在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713项。2018-2023年应届毕业生中,2023年升本率达到67.99%。2018-2023年毕业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5.84%以上。2016、2017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良好高校”和“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先进集体”。
坚持“科研兴校”,提升科学研究能力。2018年以来,新增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成立“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新增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4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是2021年唯一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的专科学校)、省部级项目40项,累计项目经费908万元;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19篇;出版学术著作47部;获授权专利96项,被党委政府、行业产业采纳咨询报告249份。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获奖35项。2021-2023连续三年承办由华东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长沙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四所高校联合支持的“丽师学术交流周”。2022年,联合南京晓庄学院主办“基于儿童,面向未来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
坚持“制度治校”,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优化“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建立校长顾问制度。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实施办法》《教代会实施办法》《理事会实施办法》等基本制度,推进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保障学校内部治理机构运行更加规范、高效。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释”,从制度源头推进简政放权、激发活力。实施“强院兴校”行动,逐步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打造“一院一品牌”。健全法律顾问制度,聘请法律顾问。依法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加大主动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监督。
坚持“文化塑校”,培育丽师精神气质。秉承“德高业实、丽泽三江”校训,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创演民族歌剧《桂梅赞》,传唱学校教师禾雨创编的歌曲《北京有个金太阳》,打造“重走长征路”实践研修品牌;建成《丽江市张桂梅师德教育馆》,构建了“桂梅精神人人践行、红色歌曲个个传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民族团结处处花开、文明习惯时时养成”的校园文化特色,获“第二届云南省文明校园”。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教育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探索形成“党建引领 十个‘一’”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体系。“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丽江市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落户丽江师专。建有“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荣获“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丽江市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2023年,《以张桂梅先进事迹引航,构建一体化“清廉学校”建设模式》入选教育部“第八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案例展示名单。2020-2023连续四年,省委对学校领导班子考核为“优秀”。党委被评为“丽江先锋”示范点,荣获丽江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选树为“云南省高校第四批一流党建示范高校党委”,2023年入选全省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培养名单,2023年学校党委报送的“榜样力量”被命名为云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品牌”,2024年学校党委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云岭先锋党建带群建示范单位”。
坚持“开放办校”,拓展交流合作领域。扎根丽江办大学,完善“校地共建、城校共生”协同育人机制。全面落实华东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长沙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四校“组团式”对口支援工作,全力实施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项目,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拓展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英才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产教产学融合,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学生发展。服务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积极与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国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
坚持“硬件壮校”,夯实办学基础条件。现有土地面积965.68亩,有校舍总建筑面积31.21万平方米,另有非产权独立使用面积4.00万平方米。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070.24万元。有馆藏纸质图书96.81万册,生均109.54册;另有电子图书18.49万册。
坚持“服务荣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1906年以来,一直坚守师范教育传统,累计培养了4万余名长期扎根基层的中小幼教师。始终坚持以服务滇西北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累计有近万名毕业生成为滇西北三州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司企业的中坚骨干。服务滇西北基础教育发展,促进教育振兴乡村和乡村教育振兴,设立“丽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培训滇西北中小幼教师达6.94万人次。服务滇西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培养了5000余名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服务滇西北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在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探索和形成了教师、课程、教材、科研、学生“五位一体”的传承体系。全面服务丽江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个定位”,为助力丽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德高业实、丽泽三江”的校训,弘扬和践行“崇德尚学、求是创新”的校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风、“博学弘德、励志笃行”的学风,坚持“扎根丽江,立足滇西北,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融入一带一路”的办学定位,按照“党建引领、以本建专、强院兴校”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6月)